黄岩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快捷登录

搜索

编辑推荐

查看: 2430|回复: 1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[台州城事] 白龙岙:带有神话色彩的地名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1
发表于 2016-11-5 15:48 | 只看该作者 |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 IP:浙江省台州市

  昭应庙门前长了一株结满果子的杮树

  一栋两层高三开间的老民居

  从沼泽地改建而成的水塘,当年的牛误入泥中,如泥牛入海,需人把牛从泥中费力抬出。

  老杨话说昭应庙山门前的石碑

  台州地理
  传统榨油之乡 留存抗战避难遗址

  眼下是仲秋,处在峡谷地带的白龙岙村,散落着数十株高高的柿树,犹如在风中挂起了一盏盏小红灯笼,在稀疏的枝叶间,一枚枚火红的杮子长势喜人,仿佛在说:“快来摘呀,我熟了!”
  这样的景象对我来说,是生平第一次遇到。白龙岙位于黄岩江口西南部位。这些柿子除了供人们食用之外,更多是碾成粉末榨成油,成为糊纸伞的一层层油。油纸伞之名因此而来,因为涂了一层层柿油雨水浸不透伞纸,一粒粒豆大的雨珠在伞面应声滑落而下。在这里,直到上世纪中期仍开有一间间榨油坊,先用石辗、石磨、石锤以及牛拉动石辗,滑道宽深一尺左右,石辗沿着环线滑道运行,油籽因石碾的挤压变得松软起来,发出嘎吱吱的声响,有如唱着古老的歌谣。
  一早,我骑上电瓶车,从黄岩城东前往带有神话色彩地名的白龙岙。
  杨寿根老伯83岁了,年轻时从家乡白龙岙出发进城工作,退休后“反哺”家乡。对他来说,家乡有如养在深闺未被人识,希望早日被外界知晓。
  沿着82省道行进五六里地,到白石王村,自北向南过山下郎利民桥,向北挺进一两里地,现出自东向西三面环山的山岙,岙是山中平地之意。后来,我了解到,此村以王、杨、张姓等人混居,现人口800余。
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,王善良甘当义务向导,他今年57岁,趿了拖鞋,这是为了便于涉水。王善良说,最早王姓的一族来自陕西,后来后裔迁到舟山、椒江山头王乃至白龙岙。
  从地形来看,这里是一块狭长的平地,三面所环之山都不高,最高海拔不足百米,北面是白龙岙岭,南面为陈家岭,有意思的是两山皆有一处相望的低岭口,高二三十米,杨寿根告诉我,过去村民为省脚力,挑着百斤重的担子沿着这石级铺设的驿道从低岭口翻过,山的那边是红三村红四村地界了,径入小东门;向北过陈家岭口,进入路桥地界了。
  在我看来,这种环山地形阻挡台风肆虐,因为三座山就是天然屏障。但是会不会因此而闷热呢?王善良说,不热的,夏夜入睡他要盖薄被的。原来,风从东南面来,此外,山林制造“天然氧吧”。在东入口村道50米处,我看到了东官河的支河,随着我进入村庄,宽阔的水泥路直通村里,可供两辆货车交汇。村道边有一支三四米宽的溪流,分为龙潭坑、田狗坑、雷公坑三个水系,在最西端有常年不干的白龙潭,上面还建有一座水库……这么丰饶的水源足以解决村民日常饮用以及生产所需。良禽也会择木而栖,何况人乎。
  而白龙岙之地名,除了“岙”字与地形相符外,“白龙”一词源自神话,传说古时这里有过旱天降雨的白龙。民间将“龙”当作图腾,乃至将帝王自当龙身。这样的解释在古代很流行。
  昭应庙建于公元1040年,算起来距今近千年,老杨站在石碑前跟我解说。
  周边长有柿树,分布在村道两侧,一二三株成邻,也有六七八株成片的。柿树高大直立,往天空发展,不占地,就像时下的小高楼。我合理想象着:柿树妈妈为了保护柿宝宝不被人被小动物采摘,就把柿宝宝挂得高高的,当然柿妈妈每年在升高……我年少时爱爬柿树,那时在城中不少小院长有一两株柿树,柿子还青涩时,我这个“小猢狲”就按捺不住了,偷偷爬树摘柿,有时遇主人叱责,吓得我险些跌下来。被我偷来的青柿往往涩口,但那份清香至今仍存在我的舌尖上。吃完青柿,就叫了几位小伙伴玩柿核,是台州民间的一种游戏,叫“刮懒柿娘”,“娘”就是核。在白龙岙就这么多的柿树,对我来说是一趟与柿的美丽邂逅。
  村南一口湖泊,是人工改建的水塘,早年是沼泽地,牛误入泥中,如泥牛入海,需要众人把牛抬出,那时耕牛的性命重于泰山。王善根说起这个“桥段”,让人听了忍俊不禁。
  村里还有一位热心老人叫杨伟福,从聊谈中得知,他是种植东魁杨梅的“土专家”,曾参加过全国种杨梅大会。白龙岙是东魁杨梅原产地之一,现在这位老人还在全国几个杨梅产地当“外援”,每年有不错的收入。他准备写一写个人回忆录。于是,我对白龙岙的土特产印象,多了东魁杨梅。
  此外还有柿子,以及由柿子引发的传统榨油产业。这天,王善根引我们走到榨油坊的遗址,他像武举人那样抡起石锤。此处散落着数件“旧石器”,这些器具是榨油的前奏曲,人们将棉花籽、油菜籽、柿子碾成粉末,用人力推的石磨磨碎,用牛拉的石碾碾成粉末,再用柴灶炊熟裹饼,最后放入用大樟树制造的榨油车床里……这种土法榨油琐碎又具体,有如名中药之祖训“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力”,这需要多大的耐性,决不可有浮躁之性。而今,随着工业化榨油的兴盛,这项传统产业走向式微,“卖油郎”纷纷外出打工。而这三位村中“元老”谈兴颇丰,建一两间榨油坊当作“非遗”展馆。
  探访时有意外发现,村中一条长长的溪坑还保留抗战避难旧址。王善根涉水而过,给我们在溪沿垒起独卵石作石矴。前方杂草丛长,抗战避难遗址长150米,宽10米,是当年防空防弹的避难区。在1944年至1945年,县城一有警报,就有城中千人逃此避难。这是因其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形。这个遗址虽然尚未立碑,但它的存在已超越了文字上的意义。
  一个虽在“边城”,不那么有名的村庄,但它所承载的信息量很大。中午前,我跟几位乡亲辞别,骑着“电驴”轻快驰行,恍惚间似有条白龙从柿树林中腾空而飞。

来源:台州晚报
分享到: 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2
发表于 2016-11-6 22:56 | 只看该作者 IP:浙江省台州市
{:1_9:}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